普通话听不出口音,爱杭帮菜,杭州最美人墙里有位外国小姐姐,口罩挡不住她的美

作者:足球人 发布于:2021-10-7 5:46 Thursday 分类:7m即时比分
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孙燕 通讯员 陈奇

今天(10月5日)晚上,在杭州延安路平海路口的最美人墙中,出现了一位个子高挑、皮肤白皙的外国小姐姐,引来了过路市民游客的侧目。

小时新闻记者打听到,小姐姐名叫劳拉,26岁,来自罗马尼亚,是公民警校国际驿站的志愿者。

在过去四五年的重大节假日里,劳拉几乎都会出现在湖滨一带,今年国庆假期也不例外。“今天刚好有空,我就来了。”

】来杭州之后,她决定在中国读研究生

傍晚5点40分,劳拉穿上志愿者红马甲,先跟女子巡逻队在湖滨步行街巡逻。

站姿笔直,两眼直视前方,巡逻起来跟巡逻队的小姐姐们一样英姿飒爽。

有路人拿出手机开始拍摄。

劳拉和中国结缘是在高中。当时,学校请了孔子学院的中国老师给他们上课。就是那堂课,让她开始爱上中国。

考大学,劳拉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。

2016年,劳拉第一次来杭州。一段时间下来,让她更坚定了来中国读研究生的想法。

次年,她考入浙江大学,攻读国际商务专业的硕士。

劳拉和公民警校国际驿站结缘则是在G20杭州峰会期间。她成了杭州外语志愿者队队长。

去年8月研究生毕业之后,劳拉在杭州一家公司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。

】“他们可能觉得我听不懂,不会说普通话”

别看她是外国人,今天全程跟小时新闻记者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,而且说得相当溜。

劳拉的普通话水平已通过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(HSK)的最高级6级。

最令人惊讶的是,她不仅会母语罗马尼亚语、汉语、英语,还能说法语、意大利语和韩语。“我都是在不同阶段学的,有的可能口语好一点,有的可能书面的比较好,口语弱点。”

疫情期间,有来自法国的友人,劳拉就能充当翻译,告知注意事项。

在湖滨做志愿者时,行人经常跟劳拉问路,“西湖往那边走?”“苹果商店在哪里?”

“你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了。”劳拉话音落下,有的路人才会反应过来:“你是外国人?”

还有的,干脆就没听出劳拉的口音。

没戴口罩的时候,有些行人想跟她咨询,但一看是肤白貌美的外国小姐姐就闪开了,“他们可能觉得我听不懂,不会说普通话,所以绕着我走,这没什么。”劳拉笑着说。

重大节假日来湖滨做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劳拉在杭州的一个习惯。

“每逢节假日,湖滨银泰区域人会特别多,需要我们做步行引导。”她说,主要就是维护步行街的秩序。

“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,就做一些身边的小事善事。善待别人,比如拉开门先让别人进去,这些小小的举动。”

劳拉说,前几周坐地铁4号线时,发现边上的空位上有只手机,“我当时没留意是哪位乘客在哪一站下去时落下的,想想失主一定很着急,下站时赶紧把手机交给站台的工作人员。”

】“我特别喜欢杭帮菜,吃辣的也没问题”

劳拉是家里的独生女。

“因为疫情的原因,这两年我没有回过家。”她笑着说,已经让远在罗马尼亚的爸爸妈妈装了微信,平时就打字传讯,晚上回家会给他们打个电话,偶尔视频一下。“想家肯定是想的,但我觉得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做得很好,在这里我会比较安全,爸爸妈妈也更放心。”

来杭州5年,她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,起初来可能是想多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等等,但越深入体验和了解,就越喜欢这里,“中国的菜式比我们那里多,我特别喜欢杭帮菜,吃辣的也没问题。”

除了上班、做志愿活动,劳拉还喜欢旅行。今年她去了云南、甘肃旅游,工作期间去了青海、重庆,之前还去过北京、上海、广州这些城市。

在杭州休息的日子里,她会跟朋友们聚会,还参加了英语演讲俱乐部。

“我想在中国工作生活下去,没有离开的打算。”劳拉告诉记者,志愿者的工作也会坚持下去。

这两天,如果你路过湖滨步行街,可能还会遇到这位人美心善的小姐姐哦!“我8日上班,还会在这里做两天志愿者。”

延伸阅读

杭州西湖边一幕火上热搜00后小伙站了5小时:值了

杭州西湖边“最美人墙”火上热搜。


这个国庆是

杭州这一抹志愿红

出现在西湖边的第六年。




王新,大二学生,00后。

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“人墙”志愿者服务。

10月2日,他在湖滨站了5个半小时。

这5个半小时,王新需要精神高度集中,反应迅速,否则一个走神,就容易跟不上队形。

虽然辛苦,王新也一次次被路人感动,大家给予的温暖和鼓励,让他觉得做这件事情,很好。


火辣辣的太阳下,

汗不停往下流

国庆过出了暑假的感觉,这句话用来形容10月2日的杭州天气一点都不过分。

当天下午三点的阳光,火辣辣。

30多度的温度下,志愿者们手拉着手,筑成两道“人墙”。

他们需要跟随道路上红绿灯的变换,一开一合,循环往复。在这个人流量密集的假日里,因为他们,市民游客始终被守护在一个安全区域内。


和所有现场的志愿者一样,王新身上穿着红色的志愿者马甲,头戴一顶太阳帽,佩戴的口罩上,印有“我爱你,中国”的字样。

或许是因为在烈日下站立的时间有点久,王新的额头不时有汗珠渗出,但他很少用手去擦。

工作状态下,王新一直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,迅速反应,否则一个走神,就容易跟不上队形。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半,5个半小时的时间里,志愿者们依次轮替,保证这面“人墙”时刻筑在路上。


不回家,

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

出生于2003年的王新,是浙江工商大学一名大二学生,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。

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,这个国庆,王新没有外出旅游,也放弃了回安徽安庆的老家,选择留在杭州。

既然留在杭州,王新觉得,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。于是,他再一次报名成为了“人墙”志愿者。

刚开学不久,学业压力相对不重,时间上也允许,这是王新报名的理由。

而王新老家的父母支持儿子的决定。他们觉得年轻人,是应该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
王新一共报名服务4天,从10月1日到10月4日,他都会从位于下沙的学校,准时赶到西湖边参加志愿服务。

正式上岗前,王新和所有的志愿者都经过了培训,并提前到实地进行练习。

“晴雨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会给我们分工,把服务中需要的物品发给我们,告诉我们志愿者的常规礼仪、注意事项等。”王新说,除了这些,作为一名“人墙”志愿者,对于服务地点周边的环境也要有所了解,“比如,西湖在哪个方向,周边的购物中心、地铁、公交车站的情况,以及一些主要的道路都要知道,这样有人来问我们才能答得上来。”


5个半小时站下来,

腰腿隐隐酸痛

每一次志愿服务,一站就是5个半小时。

一直站着,还要不停地来回走动,辛苦是自然的。

10月1日晚上回到寝室,躺到床上后,王新觉得腰和腿脚隐隐酸痛。“在工作的时候没觉得,晚上躺床上,才会有感觉,不过我平时经常锻炼,身体素质不错,扛得住。”


第一次听说杭州西湖边的“最美人墙”,王新还没来杭州上大学,在网上他刷到相关的新闻报道。

“看过视频,很震撼,也很感动。”王新当时就特别佩服这些“人墙”志愿者,觉得他们很有毅力,在做一件又暖又酷的事情。

来杭州上大学后,王新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,只要有时间,就会参与志愿服务。有一次趁假日,王新到西湖边玩,见到了“最美人墙”那一刻,他被深深触动。

“我要加入。”王新对自己说。


很快,机会就来了。

今年五一小长假前,学校要招募一批志愿者,参与西湖边的“人墙”志愿服务活动,王新第一时间报了名。最后经过选拔,他成功入围。

激动、期待,第一次真正参与“人墙”志愿服务的王新,“都有点不太敢走路了”。

“紧张到手心都出汗了。大家需要手拉手,我的手湿哒哒的,很不好意思。”


学着对镜头微笑,

也一次次被感动

经常有游客,看到这支温暖的队伍,会举起手里的相机,给志愿们拍照。

刚开始,看到别人对着自己拍照片,王新会不自觉低下头,“害羞到脸红。”

但渐渐

的,王新觉得,这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,是值得骄傲的。他开始学着对镜头微笑。

晚上,志愿服务快要结束的时候,王新被一件小事暖到。

当时正好是绿灯,志愿者们手拉手把斑马线围起来。这时,一对父母带着一个小朋友走了过来,小朋友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,觉得特别新奇。孩子的爸爸跟他说,说这些哥哥姐姐都是志愿者。

小朋友冲着志愿者们挥手,然后很大声地说,“志愿者哥哥姐姐,谢谢你们!”一连说了好几遍。


也有人给他们送过鲜花。


王新说,未来的日子,只要人在杭州,只要时间允许,他都愿意成为“最美人墙“的一份子,因为这件事情很杭州,很美好。

发表评论: